用逻辑和常识对抗情绪和惯性

读百科 54 0

最近的一些想法,也记在这里。 ‍‍‍‍

1.

最近读 great mental models ,多了一些新视角。比如未来无法预测,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信息做好准备,同时训练 anti-fragile 的能力。

借用昨晚刚学的内容:Reality is negotiable. Thoughtful opinions, held loosely. 有自己的相信是故意「钝」一点,吸收新信息和他人视角是要敏感一些,理性加感性,钝感加敏感,加在一起就是性感的进步。

2.

昨天有位读者约我,这是第 6 位在清迈找我喝杯咖啡的读者。他给我带了这本书,我也为他准备了一份小礼物。

他说这次约我主要是因为看了我前几天写结婚纪念日的文章,两个大男人边喝咖啡边聊起了亲密关系和男孩们的成长,很难得。那篇文章发出后有 100 多人取关,我很理解,能有这样一位读者和你共情,知道你在说什么,欣赏你敢于表达和分享的勇气,这就值得呀。

一期一会,我做我想做的,说我想说的。聊了一会我带他去家里,然后送他回宾馆,我说咱俩聊的挺好,车上还能和你多聊几句,说不定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谢谢你的 ordinary courage。

3.

幸福是一种能力。感性上注入同理心和拥抱脆弱,理性上是建立更多 mental models,获得 multiple perspectives——用逻辑和常识对抗情绪和思维惯性。 ‍

4.

我的成长一部分来自对自己情感情绪的探索,更多一部分是有关思考能力的学习。我读过的非虚构书更多,我的脑中有很多思考模型,我一直在想在写。你随便问我什么我都能立刻把它拆解开看到结构,感觉脑中有个 AI 思维导图随时可以工作。这是小聪明,也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理智与情感,不冲突,而是相互完整了彼此。

5.

今晚讲 Reciprocity,想到 Adam Grant 那本 Give and Take :

Give and Take 中说在一定情况下,我们的行为可以总结为三种身份 giver, taker, matcher。最成功的是 giver,但最惨的也是 giver(比如被人当成 doormat)。giver 长期来看一定会有好结果,产生 ripple effect。但前提是,不要做一个 selfless giver,眼里只有别人,没有了自己;做一个 otherish giver,主动帮助值得帮助的那些人,也不委屈自己。 ‍

那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 giver 呢?提两点立刻就可以践行的做法。

一是主动寻求帮助。寻求他人帮助也是 giver 的做法,给对方成为 giver 的机会,这样可以达成 win-win-win。你一定要相信,寻求他人帮助也是一种给予—— 带着「你好我也好」的心态去寻求帮助和只想着利用他人的 taker 心态完全不同。‍

另外一点是一定要注意,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付出。尤其是发现对方是一个 taker 时,要改变策略,这种人是喂不饱的,而且容易得寸进尺。这时候要有 matcher mentality,即我帮你,你也要帮我,I scratch your back, you scratch mine。这样自己心理会更舒服,也让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值得。心态和策略上做一个 giver,但同时警惕有时会有更好、更值得的做法。

猜你还想读:

· 第一次这样做读书笔记

· 我的好运气来自会给别人credit

· 我可以帮你推荐你的公众号吗?

标签: 常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