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录取不再是梦!爬藤妈妈经验分享:16岁男孩斩获布朗、UCLA录取

读百科 25 0

“16岁”、“天才少年”、“爬藤成功”...来自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的学生Matthew在2022申请季绝对刷屏了留学家长圈。16岁斩获布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威廉姆斯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七所美国名校录取,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对于他的申请经历,家长们都比较好奇,今天邀请Matthew的妈妈Julia女士跟大家分享下自己的申请经验,Julia女士是大学老师,分享的思路清晰,细节突出,通过整整三个小时的分享,给大家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留学申请历程,鉴于家长们的诉求,我们又整理了文字版分享给大家。


大家好,我是Matthew的妈妈Julia,我今天的分享主题是:教我如何不焦虑—我家2022美本申请的五个关键词。其实申请季焦虑是必然的,试想一下,即使是生活中开车遇见红绿灯,起步稍微慢一点,后面的车都会按喇叭,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焦虑感,更别说申请季了。如果要求第一次申请美本的父母不焦虑,那属实有点强人所难了,所以今天的分享不是为了教大家不焦虑,而是如何和焦虑和平共处。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家的情况,我们家美本申请的过程依靠孩子的努力、家庭的努力和学校老师的帮助完成了DIY申请的全过程。我们收到了弗吉尼亚大学、威廉姆斯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以及布朗大学的录取通知。加州大学的九所分校中我们只申请了以上三所,都收到了录取通知,所以感觉在加州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总体来说大概就是三分之一的概率,在所有申请的学校中,三分之一被录取、三分之一被拒、还有三分之一在等候名单上,最后确定了要去布朗大学,所以对其他的等候名单上的学校我们都表示了感谢并且委婉退出了。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Matthew的成长历程,他在3-5岁就读于北京双语幼儿园,时间很短,实际上对他的英语启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太明显。5-9岁就读于美国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这一段经历是因为我当时有一个公派的机会到美国工作了四年,所以Matthew在美国完成了很基础的教育。9-16岁三至十二年级就读于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这是他成长获得营养的宝贵土壤,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连跳两级到五年级下学期,并在九至十二年级保持GPA年级第一。我说不用太焦虑的原因是,七八九十年级哪怕是十一年级的家长可能都比我们准备的时间要早得多,我是从去年(2021年)2月份才开始意识到可能要给他注册一下SAT和托福考试,相对来说算比较晚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家各项申请准备的时间线:


2021年2-5月,备考三个月参加SAT考试,比较幸运的是青苗学校有SAT的考点。在准备过程中,Matthew自己总结错题规律,做了很多错题本,最后文法和数学都考到了满分,可惜的是第一次参加这个考试时间没能把握好,阅读有几道题没有做,最终取得了1570分。


2021年6-7月,备考一个月参加托福考试,Matthew在一个月内考了两次托福,首考114分,口语好像考了26分,我认为他的口语会更好一点,于是我们就和学校的老师一起分析扣分的原因。关于口语部分,Matthew说他当时考试的时候座位上面漏水,水滴在他的麦克风上可能影响了正常的表达,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在一起考试,他听不太清楚。后来我发现他有时候说话比较靠后,声音不太清晰。于是我们紧急在两周内进行了整改,对于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建议他在考试时用手把麦克风稍微遮一点,让声音直接进入录音的麦克风;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建议他在说话的时候稍微靠前一点发音能更清晰;第三个问题,我们坚持把他说的话录下来,每天练习一到四篇,最后发现他发音不清楚的是固定的几个单词,于是就反复练习,这样练习的结果就是第二次考试口语考到了满分。还有写作的问题,Matthew说考试的键盘他用不习惯影响了打字的速度,于是我就去网上买了那种老式键盘,练习了三天之后去参加考试,最后写作也考了满分。最终Matthew第二次托福的成绩是119分。


2021年7-8月,Matthew参加了布朗大学的夏校,大概是五一期间布朗大学的夏校才发来录取通知。2021年8月开始准备主文书,2021年9月决定DIY。我们也是犹豫再三,害怕因为自己的武断和自以为是耽误孩子的努力。我分享的都是我们家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什么一定要遵从的金科玉律,请大家一定要结合自己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决定。我是到孩子十一年级下半学期才明晰申请需要准备的一系列材料,等我开始理一理自己手上的牌,发现除了SAT和托福考试,大部分申请大学所需要的材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提前做了。可能也就是因为我们的先知先觉拯救了申请季险象环生的后知后觉吧。前面已经提到了Matthew在学校的GPA和SAT、托福的考试情况,接下来我就谈谈他其他方面的情况。


Matthew的特长:中英法西日五语者。中英两种语言基本都是母语水平,法语和西班牙语学习了六年,日语学习了两年多快三年,他自己说没有感觉到学习一门语言是困难的事情,甚至在申请季我们都没有停止学习小语种。由于我们住在郊区,每周末都要去城里学习十个小时的小语种,连续坚持了六年。当你很喜欢一件事情或是很擅长的时候,乐趣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Matthew参加的竞赛:连续三年参加USAD。Matthew没有参加很多竞赛,作为一个偏文科的学生,就参加了一些写作,还有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是死记硬背的比赛,但我们认为只要有机会,认认真真去参加就一定会有收获。19年当时九年级的Matthew第一次参加USAD,没有收获任何奖牌。回家之后就发奋图强,20年第二次参加USAD获得了文学科目的金牌和艺术科目的银牌,那一年全国两千名高中生参加,这两个科目的金牌和银牌均只有九块。21年第三次参加USAD,他拿到了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三个科目的金牌,全国两千五百名学生参加,各科金牌数都是九块。当时的比赛是在2月份,我们在备考SAT,时间排的比较满了,但是因为比赛的主题是冷战,由于Matthew对社会主义的成败兴衰很感兴趣,所以还是决定去参加了。


Matthew的科研部分:“哈佛青年学者”项目研究&论文获奖及发表。这个项目的评委都是哈佛国际评论的青年学者,也是哈佛在校生。而Matthew的论文也发表在哈佛国际评论的网站上了。科研研究的主线为:难民研究、冲突与和平、社会主义,分别都研究了四年。没有人去引导他做这些事,我们也是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发现这都是在一条主线下面的,所以就在申请季的时候打包报上去了。


Matthew的公益活动:语言学俱乐部、流浪动物、校内及社区服务。因为Matthew他很擅长语言,也很喜欢语言学,还获得过全国语言学奥林匹克的个人及团体的铜奖。所以这些活动他都坚持了很多年。


Matthew喜爱的运动:拳击,坚持了两年多,游泳和篮球都坚持了五六年。


Matthew的爱好:读书、旅行。其实从他大概两岁的时候,我就很注重他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当时只觉得读书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因为我自己也很喜欢看书,我就想给他一个能陪伴一生的“朋友”吧,将来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自我疏解。就这样十几年坚持下来,也锻炼出了很强的英文写作能力。大家知道威廉姆斯学院是不要求小文书的,但是需要提交一篇学校的作业,他就把在学校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小作业提交上去了,我想威廉姆斯学院最终决定录取他可能是因为他的写作能力达到了美国第一文理学院的标准和要求吧。我们母子俩都有各自的读书计划,基本就是每年60-70本,不限类型。


我想给各位家长一个建议,阅读分三个必须要素:


第一就是孩子特别喜欢的要满足他,比如可能很多人觉得漫画不适合年龄大点的孩子去读,但只要他喜欢就要支持;


第二就是文学经典一定要读;


第三就是要坚持学术阅读。如果家里有年龄小的孩子,一定要培养他的阅读能力、甚至双语多语能力,如果计划要走国际路线,就一定要培养英语学术阅读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Matthew就因为有这样的能力才能很快完成标化部分的工作,也才能提高申请的成功率。


关于旅行的部分,Matthew去过国内五分之四的省级行政单位和20多个国家,他也很喜欢户外运动,北京的山基本都被我们爬完了。然后我们就去爬北京周边的,最近放假我们去爬长城,不仅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也锻炼了强健的体魄。


Matthew的专业:社会学。Matthew申请所有的学校都是社会学专业,因为这是他从小到大都很喜欢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们在美本申请的时候,需要给招生官呈现的东西,但是仅有以上这些东西是不够的,因为这都是一些数字,一些成绩,一些量化的指标,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话,还需要申请中的灵魂部分,所以下面我就继续跟大家分享几个关键词: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我很少去诱导孩子读什么书,我会在逛书店的时候跟在他后面观察他喜欢什么书,然后作为他的大后方给他供给,在专业的选择上我也很尊重他,他想选择社会学,我说那就趁着你年轻,还有机会做各种各样的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吧。所以我也就很尊重他的选择,我们所有院校的第一志愿都是社会学。


根基:我们从未放松过对阅读和写作的培养,听过我在青苗学校分享的朋友们可能知道,在十年级以前,我们母子是坚持每周一次到王府井书店“坐读”,每次大概三四个小时,寻找阅读的气氛和感觉。我们出去旅行的时候也会带七到八本书,到每一个城市都会去当地的书店看看。情怀和视野是很重要的,藤校和排名靠前的学校,还有一些排名靠后但是很有个性的学校,他们的区别可能除了标化成绩之外,靠前一些的学校更注重文书里面“灵魂”的部分,这些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时候大家的申请材料可能自我感觉很完美,但是招生官还是能从中看出一个人的情怀、胸怀以及不同的气质,这个我觉得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一直很注重三点:阅读、运动和旅行。

 

支持:坚持共同进步。申请季结束之后,回过头想想是挺玄的,但我没觉得自己有多么不容易,我是兴致盎然的跟他一起去探索,一起探索一所学校,一起分析怎么样去完成更好的活动列表,怎么样去做一个小文书的表达,我觉得都挺有意思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了美国还有英国,他们的高等教育和我们的高等教育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势,都是我很乐意知道的,所以我很感谢能有这个机会,能比较深入的陪孩子走过这样一段路。

 

陪伴:一定要真心真意。不能孩子在学习你在旁边刷抖音,身在曹营心在汉肯定是不行的,我所谓的真心真意的陪伴就是我们共同的学习,包括旅行也是,我们去过非洲撒哈拉、北极圈、欧洲、美洲、南美以及缅甸等等。每次都是拎着随身箱,我去各个地方都不会逛商店,连免税店也不去,这样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旅行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觉得我是单纯的为孩子付出,我只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相处机会,我们家儿子特别喜欢在跟我徒步的时候聊很多东西,比如班级、朋友还有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相反的如果跟他说我们坐下来谈谈,那就没什么可谈的了,所以我很喜欢这种方式。

 

态度:不怕慢就怕站,这是从小我父亲告诉我的,我记得非常清楚。Matthew学习小语种,法语每周两个小时,西班牙语是三个小时,日语是五个小时,但是抵消不了日常生活中没有用处的那种消耗,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当时有人问我,现在都有这么智能的翻译了,学习小语种还有用吗?我是这么告诉Matthew的:有人类情感存在的地方,就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我把今天直播分享的主体分为了五个关键词—DIY、普校、藤校、专业和成长。其实这五个关键词可能是现在正在申请季的家长朋友,还有即将走入申请季的家长朋友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的焦虑大概就是从这五个关键词中生长出来的,下面我就来讲一下我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以及我是如何和它们和平共处的。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DIY?

每一个美本申请的家庭都可能面临的问题,究竟是跟中介公司合作还是家庭DIY?我把这一部分分为四点来分享:

 

1、教育理念。对美国高等教育理念了解和理解是很重要的,我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家长都非常棒,他们不仅了解,更是理解了美国高等教育理念。但是也有一些家长朋友可能只是了解,并不是很理解。美国高等教育在寻找什么样的人?中美高等教育现状的不同?后面我会结合布朗大学的录取谈谈我的感受。大家如果经过申请季之后会发现,我们做了那么多事,最后从打印机里打出来真正能够展现我们自己的也就是两三页的A4纸,那招生官如何通过这几页纸来确认这就是他们要找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中美高等教育的不同。有时候我们认为我们的材料没有问题了,但是实际上材料中展示的价值观可能不符合申请学校的要求,所以我们要用申请学校习惯听的方式去展示我们自己。

 

2、能力匹配。学生对自身能力要有清晰的认识,有的家长和学生可能会想,我想申请的高一点,或者我想低分高录,可能一些有经验的中介可以帮助大家实现。我认为我们家孩子的实力跟他的梦校所需的能力是可以匹配的,这也是我们DIY的原因之一。第一点是要清楚目标院校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申请所需要的能力,申请需要什么能力呢?


首先是时间的把控,无数的时间节点、无数的截止日期、无数个要填的材料和无数的细节,如果孩子没有时间控制能力,只是依靠家长和老师,那肯定会出问题。中介公司在这时候就会起好的作用,顾问和团队会帮助你。


第二点就是文书的写作了,越是高精尖的学校要求的文书越多,除了极个别的学校可能会有比较烧脑的问题,其他的大学基本都围绕着固定的那几个问题,可是学生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只是纯粹的复制粘贴那就一定会错失大部分的梦校。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文书的写作对孩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孩子在申请季会不断地自我提升,他对文书的鉴赏和审美提升一点就需要重新改动一点,改完之后就会再提升一点,所有的文书都几乎是快到截止日期的时候才会交上去。虽然有学校的老师帮你改,但是大部分还是得由孩子自己来完成,所以这一部分对孩子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申请分为好几个阶段,二月份出一批,三月份出一批,四月份又放榜一批,像坐过山车一样,如果有好的顾问,可能就会及时调整你的申请方案,提高录取成功率但是DIY就完全是大盲盒套小盲盒,所以孩子和家长的心理状态要非常强大。

 

3、家庭支持。第一点是技术,美本申请是有很多技术含量的,我不认为申请是特别玄的玄学,如果你的文书都没有多检查几遍,里面有好多的硬伤,包括错字,错句、错行等等问题,都会影响到招生官对你的观感。在申请季之前,对于Matthew的学习我并没有很用心,在吃喝玩乐上管的比较多。但在申请季就参与的比较多了,因为我觉得申请季超出了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能承受的体量第二点是资源,比如什么样的机构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完成标化,还有跟学校的升学指导和老师寻求帮助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会有很崩溃的时候,我跟儿子说我要担当起一个中介团队的工作,所以有做得不好的你要原谅妈妈。第三点是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会有很崩溃的时候,所以申请季是对亲子关系的一个大考验,家长和孩子都要调整好心态


我们的申请没有局限于头部学校,从藤校到排名四五十的学校都有考虑过,后来感觉精力顾不过来了,就放弃了一些,每个梯队都有,会增加录取成功率。

 

4、家校合作。分为平时和申请季 ,我们家离学校比较近,孩子从小也是在这个学校成长,整个学校的支持、包容和爱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家庭和老师们的关系都很好,学校的老师都很负责,但毕竟老师的工作也很多,所以就要主动的和老师去沟通。我们家是很幸运的,校方帮忙找了很多的资源,所以家校合作是很重要的

我把DIY可能遇到的困难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选校。要兼顾实事求是和不留遗憾。我们没有选择ED是因为如果学校果断的答应录取,我就会自我反思是否应该冲更高的学校,但是如果ED是自己的梦校,那就可以果断选择。我们开始选择了哈佛,Matthew对哈佛很向往,但是在早申阶段被哈佛延迟录取,在常规阶段被拒了,但我们觉得试过了就没有遗憾。在不留遗憾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认识,我认识的几个家长对自家孩子实际情况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导致后来申请的时候有的偏高有的偏低了,都多多少少有点遗憾。

 

2、把控。家长和孩子对整个申请季要有个图解,不要就盯着一件事,比如SAT、托福等等,自己要清楚什么时候做什么,焦虑感的产生很多时候来源于不清楚困难的体量,一旦把这种困难分解到每个月、每天甚至每个小时,焦虑感就会下降

 

3、主体。主线提炼、活动梳理、文书写作,对于DIY来说,这三点的准备会很痛苦, 我去年在八月份的时候青苗学校的王校长介绍我认识了一个很有名的留学顾问,让我带孩子的材料给他看看,然后我就带了Matthew的简历,那个顾问看过之后很委婉的说,这个东西还是得找专业的人来做,我当下明白了他的弦外之音。后来我就想那时候应该得有活动列表和文书的初稿了,我怎么就拿了个简历呢?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很大,于是我就开始刻苦学习,了解了很多,我自己也成长了很多。所以只要你很认真做一件事情,就一定会有成效。即使不选择DIY,这些事情也得有自己的思考和把控。

 

4、合作。作为家长需要跟文书顾问、升学指导、校内校外的老师保持联系和合作,包括请谁写推荐信等等,要想把这些资源协调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一点比较困难。

 

5、坚持早申、常规和面试,这个过程是很熬人的,跨度将近半年,所以坚持显得尤为重要。

 

6、亲子。当更年期遇到青春期,会有很多鸡飞狗跳的时候,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都要有强大的心理。

 

另外我要给大家一个衷心的建议:无论是否DIY,文书必须自己写。
现在有很多顾问会给大家改文书,更有的会帮大家写一部分,我认为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写一段比改一段要容易一些,如果顾问帮你写的话,那这个文书到底是你的还是他的呢?对于想申一些更好学校的同学,我建议大家文书一定要自己写。以下就是我的几点想法:

 

1、动笔之前多看多想。推荐大家可以找一些哈佛的经典五十篇文书,有的时候纽约时报还会发表一些当年申请的优秀文书,还有一些学校网站也会公布一些经典的文书,大家如果能找到的话可以看一看。但是我不太建议大家去看大量的中介公司发表的比如申请哈佛、杜克等等的打包文书,因为这个东西有好有坏,含有一些比较程序化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看一些比较经典的文书。其实看文书是为了提高你的鉴别品味,看过了这些优秀文书之后,会形成自己的认知,比如我写的这篇文书是否能入前十、前二十或者前三十招生官的法眼?所以我建议大家去看看这些文书,不用看得太多但可以反复的看。我之前细看过一篇被芝加哥大学录取的学生写的文书,我就会学习他的开头是怎么引入的,文章是什么样的结构。所以看文书不一定要很多的量,但是需要精读。

 

2、想好了之后不限字数、一蹴而就。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之前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跟我说,你要写一篇文章一定要快写,就跟女人生孩子一样,生半天不出来那不就难产了吗?所以我认为可以思考很长时间,但是一旦开始写就要快速的写出来,而且不要限定字数。

 

3、多写几个角度。Matthew在写的时候选择了好几个角度,比如他有两种文化的体验,再比如从他自己性格的角度去写,又从自己的研究和旅行的经历去写,最后决定以论文研究作为切入的角度,他几乎是在一个晚上就写完了,而且没怎么大改。

 

4、主文书不是一个筐。虽然美本的申请材料只有两页到四页那么多,但是作为展示一个学生九年级到十二年级的申请过程,我觉得是绰绰有余。主文书有主文书的作用,不要把主文书当成说明书和个人简介,要写其他的申请材料中没有的东西。这样才能和其他的申请材料形成互补。所以主文书不是一个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这个可能是我们最开始都会遇到的问题,什么材料都想往里面放,我建议大家可以从一个很小的事情切入,但是它展现的是一个很宏观的大视角。

 

5、小叙事,大立意。从很小的事情切入,展示学生的大胸怀、大作为、大思想,展现对世界的热情。申请比较靠前的学校,文书中不能只是小有趣,它应该包含一些大思想和大作为,展现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抱负和热情,以及胸怀天下的情怀。

 

6、重要的是你的反思和成长。同样一件事情可能大家都经历了,但重要的是你的反思,你经历这样的事情之后有哪些成长?如果把故事的主角换成另外一个人同样成立,那这样的文书就可以弃之不用了。文书写作一定要是代表了你自己独特的经历、思想或者是成长。

 

7、和其他材料形成呼应。有时候可以在文书中甩一个包袱,比如活动列表里或者在补充材料里提到过的,但不用面面俱到的去说。

 

8、不要小看“小文书” 。“小文书”指的就是各个学校自己的文书,我之前跟Matthew说,两三百年历史的学校,全校的智慧汇聚成了这样几个问题,而且这几个问题还用了好多年都不换,一定不能小瞧它,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的去研究。

 

9、用符合自己年龄和水平的词句。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不是英语母语者,如果请外国朋友或者老师帮忙修改文书看似太过精美,但是托福八九十分,你认为招生官会相信吗?所以整个申请材料是一个互相呼应的过程,我认为避免出现自我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话实说。 我们请了文书顾问,但老师只限于看看有没有文化冲突的部分,有时候会改一些字词句,好几次Matthew又改回来了,不是老师改的不好,而是他以前没有用过这样的词,还有的词句放在文书里看着顺眼,但是放在整个材料里就不是很顺眼, 所以整个申请材料的和谐很重要


10、选几个人看就够了。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选”,我不赞成把文书随便拿给几个人看,看的人首先是你很信任的,然后得有相同的三观。另一个是“几个人”,文书如果听了太多人的意见,就会陷入困惑,究竟怎么样才是最好的?我认为两到三个人就足够了,一定不要太多。


普校


我是很为我们青苗学校自豪的,建校历史很久,我说的“普校”是指我们跟很多公立学校、很多大牛的学校比起来,成功申请排名靠前的学校的同校学长学姐比较少,我们在比较靠前的学校中留下的痕迹比较少。


最初选择学校我们也很纠结,到底是去小一点但很快乐的学校,还是去大一点但是压力很大的学校?去公立的国际部还是去私立的学校?去纯粹的国际学校还是去双语学校?择校本身就是会产生焦虑的事情,那我是怎么降低焦虑的呢?因为我认为学校在孩子教育中的比例应该是70%家庭教育+30%学校教育。要放低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比例,我不建议频繁换学校,孩子在一个学校扎根越深,所获取的营养越多。我个人认为目前国内的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选择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的人群其实也是相对稳定的,不会突然增多或者减少。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果在一个资源特别好的学校,但你只用到了10%,那我觉得你还不如去一个资源可能没有那么好的学校,但你用到了100%。所以名校普校,大校小校各有各的好。


值得关注的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校,都需要好的写作水平,也要一专多能,指的是孩子在某个方面有他自己的成长和热爱。时间管理和坚毅品格也是不可或缺的,Matthew在坚持拳击、游泳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训练,不仅强健了体魄,在高压的申请季也是舒缓自己心情的一种方式,大大的降低焦虑感。


藤校


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布朗大学而不是威廉姆斯学院?我认为布朗大学是带有文理学院性质的学院,特别注重本科教育。考虑到理想和现实,既要胸怀理想,有诗和远方,同时也要脚踏实地,还有就是因为中国人的藤校情结。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Matthew9-11年级成绩单并不完美,他三年级回国上学的时候不会写汉字,但他一直在坚持和努力,中文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布朗大学的申请中有一个起面试替代作用的2分钟短片,但我们最终没有提交,因为我们回顾申请材料,发现把该说的都说了,所以果断放弃了2分钟的视频短片,现在想想挺有勇气的,在很多人看来只要有机会就应该想办法多添加一点东西。就如大家看到的,我们的申请材料也不是很完美的。
我把申请材料总结了三部分分享给大家:


一、申请材料:没有硬伤


1、对方需要的内容都有。孩子的领导力、服务力我们在申请材料中都体现了。


2、充分利用申请空间,形成材料间的互补与呼应。举个例子,Matthew在主文书上写到:“两年后,当我开始做难民研究的时候,我希望我能够呈现的不只是冰冷的数字和图表,我希望能呈现人道主义熊熊燃烧的火炬,我希望能成为一个非常温暖的研究者,而且我知道我会的,只要我一直在直布罗陀海峡的那艘难民的小船上。”因为之前我们旅行的时候看到了直布罗陀海峡的那艘难民船,他由亲眼见到的那艘小船引发了对难民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写成了论文参加了科研项目等等。在此没有强调论文,但是和申请材料里在哈佛国际上发表的论文形成了呼应。这就是充分利用空间,不用重复的说。

3、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 ,不讨好,不揣摩。这里有个小故事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Matthew开始写文书的时候写到爷爷的故事,他说他的爷爷本可以在战争结束后去政府从事很好的工作,但是他留在战斗胜利的地方建了一所学校……当时有一个学校的老师看过之后发出疑问:虽然他最后留在那里,但依然是生活条件最好的呀?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也给我提了个醒,我们想表达的国外的招生官是否能接收到?所以后来请了文书老师帮忙指导。

4、不留疑问,不想当然,需要说明的都要说明。比如Matthew九岁回到中国,所以开始的时候中文不好等等,该说明的一定要说明,不能留有硬伤。

5、仔细检查,细节决定成败。写完的文书一定要打印出来反复检查,哪怕是标点问题都要重新打印,电脑上发现没有问题的东西,打印出来能更直观的发现错误。直到确认无误再上传。

6、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招生官。所有的材料全部写完之后,一定要从头到尾看一遍,把自己想象成招生官,这个学生形象鲜明吗?我是否想要这样的学生来我们学校?

 

二、申请形象:独特鲜明 

 

坚持做自己,去模仿别人永远都不可能独特。Matthew对社会主义感兴趣,所以我们去俄罗斯进行游学,专门探索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拜访叶利钦的老家,列宁墓,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我想Matthew会在拜访列宁墓的时候想到在华盛顿的博物馆看到的列宁被斩下头颅的雕像,在莫斯科的街头很多游行的人说要把列宁搬出红场。所有的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的

 

时候,他就会知道这个世界就是有不同的声音的。布朗大学提过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事激发你爱学习的热情?Matthew就把对列宁和社会主义的看法写进去了,由此写到了参加布朗大学夏校专门学习社会主义课程、俄罗斯游学、参加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政治学的讲座、参加USAD比赛的冷战等等,把一系列的经历串联起来了。

 

三、申请气质:诚恳清新 

真实互相印证。Matthew的成绩不是很完美,选课也不是那么理想,但能相互印证,比如IB选课比较简单,但是SAT和托福的成绩都不错。 展现了不完美但是有潜力的成长过程,比如中文水平是怎么提高的?USAD的比赛是怎么从一无所获到获得全国金牌的?有瑕疵反而增加可爱的气质和真实性。

在做完布朗大学的整个申请之后,我感觉招生官可能会思考这样两个问题:ta是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吗?ta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会为世界带来什么?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要求,但每个学校体现的气质是不同的,布朗大学在这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它希望它开放的课程体系能够吸引到那些愿意跨界探索的人。Matthew在整个申请材料中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好奇心,他在主文书里是这样写的,一开始他对大海的看法是非常美好的,后来直到看到直布罗陀海峡上海警在追逐难民船,他就思考这些人为什么要冒着生死离开自己的家乡,后来随着自己探索才知道直布罗陀海峡每年要吞噬掉成百上千人的生命,这就更加引发了他的好奇,开始探讨非洲难民问题的起因,再由起因探索到了难民问题的形成跟内战有很大的关联,那什么原因形成的内战呢?有什么方法可以阻止内战呢?然后Matthew就选择了很巧妙的研究视角,如果女性政府官员多一点,是否会减少内战?后来他去研究了某个非洲国家二十年来内战和女性官员的比例之间的关联度,这就是后来发表在哈佛国际评论网站上的论文。后来布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有这样一段话:你的思考和好奇心一定会服务我们的社区和社会,服务整个世界

 

专业


一、GPA和年级排名
这一点特别重要,这就是锦上添花的“锦”,尤其是九年级的成绩要很注意,消除年级排名的焦虑。但如果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去把排名提高一点,不如去增加自己的独特气质。

 

二、标化成绩
我感觉在Matthew的申请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你提供的GPA和年级排名,招生官怎么相信呢?所以标化成绩就是横向比较的工具,对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尤为重要

 

三、有主线的科研、夏校、竞赛、活动
要尽可能的有一条主线,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里我展开谈谈我的看法。

(1) 我为什么做这个?我是怎么做的?我发现了什么?我得到了哪些成长?这些成长怎样影响了/将怎样影响我和我的“世界”?这些不仅要写在主文书当中,活动列表也要呈现出来,举个例子你说喜欢拉小提琴,是因为热爱吗?在学习小提琴中学到了什么,又是怎样影响你的?比如你发现小提琴重要的是呼吸,然后由此联想到东方哲学的呼吸方式,再到给敬老院的老人拉琴等等。哪怕字数很少也要体现你的成长。

(2) 为什么不定专业还要有“主线”“中心”?招生官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热情奉献、成长和反思。你在你目前感兴趣的主线和中心上做了什么?你如何获得成长?如何影响身边的人?这样招生官就会认为即使将来你换了专业和方向,也还是会成长、反思,会相信你这种热情是一种习惯。这就是我理解的为什么美本不定专业却还是有主线和中心的原因。而Matthew被录取可能也是因为申请材料中呈现的主线很真心,没有包装的痕迹

 

(3)如何看待“含金量”?参加布朗大学夏校很有含金量,布朗大学夏校门槛并不高,好多同学最后都坚持不下去了,但Matthew坚持下来写了四篇小论文,一篇大论文,这篇大论文引导他在IB全球政治这门课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的问题做了铺垫,最后提交给威廉姆斯学院的也是这个方向的作业。布朗大学夏校的老师在最后的评价里说:这个孩子无疑是具有写作天赋的,而且他完全能够理解大学层面和哲学层次的内容
所以我认为无所谓一个项目有多少含金量,如果你进去了但没有坚持下来,那它就连含银量都没有,相反如果一个项目是很好进去的项目,只要能坚持下来并且学好了,那就不是含金量了而是含钻石量了,所以家长和学生们不要为了进不去好的夏校焦虑,也不必为了科研以及竞赛的成绩焦虑,因为招生官并不是只看重最后的成绩,他们更看中的是你利用身边资源的能力。

 

四、社会服务和兴趣活动结合最好
招生官想看的是学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影响,比如Matthew社会服务主要是语言翻译纠错的服务,因为他很喜欢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地方的翻译很奇怪,比如北京某寺庙的卫生间将“坐便”翻译成sit then,后来调研了北京郊区好几个5A级的景区,整理了五百多幅英文翻译有问题的照片,联合小伙伴在社区范围,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做这样一个服务。Matthew还在计划到大学之后,还可以发挥多语种的优势,服务大学的社区,将社会服务和兴趣结合起来。

 

五、家庭服务
疫情到来之后,美国大学录取有了新的标准,如何善待自己,照顾家庭,成为了录取学生一个很重要的标尺。申请材料里问到有没有工作经历?Matthew没有实际的工作经历,于是我询问中介老师,如果是在家里干家务算不算工作呢?得到肯定的回答后,Matthew凭借标准的普通话和好听的音色在我的工作中做配音赚取劳务费。

 

成长


在申请过程中,我们没有让Matthew去复制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结合我们美本申请的经历,我认为申请过程其实是很辛苦的,会有人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是否采纳?采纳多少?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家长和学生们在申请季难免会有焦头烂额的时候,孩子作为申请的主角,会在申请季快速的成长,而家长得学会做成长型的家长,把申请季看作是对孩子一路以来成长的自然而然的梳理和总结,焦虑感就会大大降低。好的心态也尤为重要,告诉自己得到的就是最好的。申请季结束之后,写在文书列表的十项活动是否还在坚持?如果继续做下去的越多,才证明写的那些活动不单纯是为了申请而准备的。申请季结束后,亲子关系是否还很好甚至是更好?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Julia女士就大家提出的问题做了相应的回答(部分,有删减):

 

Q:什么方式能了解各学校的招生特点?A: 只能去各大高校的网站上去查阅了解,官网是最好的了解渠道。

 

Q:写作是怎么培养的?A:没有刻意培养写作,写作的源头就是阅读,我们家很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Q:最后两年还有时间阅读吗?A:最后两年专注学术阅读,通过竞赛来读。Matthew在十年级的暑假参加了HOSA生物学的比赛,他的方向是流行病学,当时正好是疫情期间,备赛的时间只有一个月,加起来得有一千多页A4纸的英文材料要读。那次比赛M得了铜奖,全国第四名,晋级了美国的总决赛,但由于不是主申的科目后来就放弃了。

 

Q:申请时有无想过孩子将来的就业问题?A:没有想过,从我自己和身边人的成长经历来看,你对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就一定会有出路。如果没有,那可能是运气不好也可能是你还没有做到极致。

 

Q:高中三年暑假活动都很重要吗?A:我们在整个申请季的过程中一共呈现了从八年级开始四个暑期都做了什么,基本上每年暑假都会自由行,看世界,所以比较好写。

 

Q: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应该注重什么呢?A:我认为应该注重四件事,第一就是阅读,越多越好,不能失去对阅读的兴趣。第二就是看看世界,开拓视野。第三就是热爱大自然,去爬山,看树看小动物,大自然能让人谦卑。第四就是运动,要保持好的身体。

 

Q:请问孩子在英语学习中有无刻意背单词?A:没有,我们家孩子在学中文和英语时都没有背过字卡,不在语境中背单词,效果不会很好,我们要相信孩子。

 

Q:请问孩子在美国成长的四年对他影响大吗?A:其实影响是很大的,孩子回国之后,思维和理念上跟国内有差异,所以我们就转换到了国际双语学校的方向上。

 

Q:泛读需要注重孩子的理解程度吗?A:泛读不需要,精读部分我推荐给大家的美国教材可以在某宝上找找,它有内在的逻辑性,不用特地指导。

 

Q:文书是否有专业老师指导?A:我们是请了一个英国的文书老师,但是跟国外的老师碰撞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我们基本上就是让他负责看看有没有文化冲突、字词不当的地方。另外外国的文书老师不会改变你的想法的,并且他们很热爱生活的,在申请的时候,赶上各种节日,很多时候也约不上,这点跟中介机构不一样,中介机构是打包整体服务,所以好多时候也指望不上。另外,文书部分,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也都给了很多的帮助、校长也过目了、学校的英文老师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Q:直接读美高会提高录取率吗?A:美高的录取肯定比我们国内的录取要相对容易一些,我补充一句,在申请的过程中会听到好多种声音的信息轰炸,我们要学会取舍,减少焦虑

 

Q:请问考托福有去机构学习吗?A:是的,我们上的就是刷题班,机构指导了孩子的SAT和托福,SAT刷了两个多月,托福刷了二十多天。

 

Q:请问英语不是很好的学生九年级开始学IB课程是不是不太合适?A:IB对写作的要求非常非常高,IB所有的课程最后都要写一到三篇小论文,除此之外还要写一篇大的四千字的拓展论文,还要写一篇知识论带有哲学思考的访谈或者论文,所以对写作要求非常高。但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无法说适合与否。

 

Q:在国际学校学习中文的方法?A:我们家孩子在青苗学校遇到非常好的中文老师,我认为阅读是最关键的方法,还要了解中文叙事的社会背景。

 

以上内容就是Matthew妈妈给我们复盘的布朗申请经验。很多人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成功,但我们看到的更是一个妈妈的付出,从陪读开始,到申请流程的梳理、时间管理、家校沟通、以及学校查询、文书创作,以及“更年期遇到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处理,Julia分享过程一提而过,但这些环节才是对家长们最大的挑战,每一个成功的牛娃背后,大多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妈妈/爸爸,为优秀的家长点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